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8
编号:13760664
蓄意自伤患者在重症监护中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8
     【关键词】蓄意自伤;心理分析;重症护理

    蓄意自伤是有意识的自伤行为,自伤者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结束生命的动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而导致的行为。这种刺激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倒退为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以使人将对别人的攻击、对社会的对抗内向投射于自己,形成自残或自伤。也就是说,蓄意自伤的大多数人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面临强大的心理刺激,形成内部心理冲突的正常人[1]。201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收治蓄意自伤患者18例,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对患者实施科学、动态的评估及风险管理,做好护理工作,无一例出现在院自伤行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情绪稳定转专科治疗或康复出院,达到护理安全的目的。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蓄意自伤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50±33)岁。自伤方法:药物过量6例,高处坠落3例,扑向火车或机动车6例,自我割伤3例。文化程度:文盲2例,初高中文化12例,大专文化以上4例。致伤原因:家庭矛盾5例,为情困扰3例,缺乏爱、单身、早年丧父/丧母类似孤儿6例,失业4例。
, http://www.100md.com
    2心理分析

    21期待性焦虑蓄意自伤患者由于应激性生活事件,冲动性、无望感、解决问题功能的缺陷,为了暂时逃避问题而希望得到解脱,或逃避某种环境,或表示对其他人的绝望,报复别人或使别人感到内疚而采取自伤[2],一旦付出行动后,而面临对身体状况未知的焦虑反应。

    22恐惧由于重症监护室特殊的治疗环境,仪器设备多监护仪,体内各种置管可起患者恐惧感、视觉刺激感[3],环境陌生,限制探视无陪护,缺乏沟通及交流等。表现为烦躁不安,有的大吵大闹,有的沉默一声不吭,甚至歇斯底里。

    23自我形象紊乱患者采取过激的手段解除压力释放心灵的痛苦,后果是截肢,骨折,缝线的伤口,表现出敏感多疑,甚至忽略受伤的肢体。

    24退化患者行为幼稚退化,产生被动依赖常伴随自我感觉异常,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无所适从。情绪波动明显。
, 百拇医药
    3护理要点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患者经急诊初步处理或急诊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高级及持续生命支持时,大多数呈昏迷状,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应尽快建立和维持有效地呼吸和循环,如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氧疗,建立静脉通路与药物治疗,脏器功能监测等,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变化,伤口渗血情况,防止失血性休克[4]。人工皮覆盖持续负压引流见于严重污染创面的患者,如扑向火车或机动车所致的软组织缺损,一般应维持负压在60~80 KPa(450~600 mm Hg),保证良好的封闭是引流效果的关键。

    32做好基础护理,加强监护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做好生活护理,对烦躁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及各种导管的适当约束,妥善固定,防止患者意外拔管再伤害自己。处于持续观察下的患者可能会变得易激惹,可播放轻音乐转移其注意力。床旁交接班,生活护理及抢救其他危重患者时,注意保护隐私,用床帘加以隔开。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系家属,无家属时积极上报,保证患者的生理需求。
, 百拇医药
    33心理护理由于蓄意自伤患者的动机常为混合性的,心理活动复杂易变化,且很难明确,所以通常被看作是不受欢迎的、麻烦的和难以处理的。笔者所在科室安排资深,经验丰富护士管床,运用护患沟通技巧,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疏导,建立良好信任关系。联络-会诊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评估,拟订实践计划,对有条件的,进行单独晤谈[5]。尊重和同情患者,持以关怀与希望的态度,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消除不良情绪反应,防止再次自伤发生。以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平静而同情性的讨论有助于帮助患者同意接受治疗,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信心。

    34做好家属心理支持及工作当患者采取蓄意自伤后,其家属出现比如愤怒、内疚以及自杀应该被防止的感觉,不仅需要同情和理解的心理支持,还要帮助其克服以上特殊困难,耐心地倾听、认真的解释和咨询可能会帮助亲属克服这些困难。询问应采取体谅的方式进行并避开患者本人,向亲属提供获得额外帮助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王登峰.变态心理学.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1993:169-170

    [2]M.G.Gelder,J.J.Lopez-Ibor Jr,N.C.Andreasen,et al. Treatment of suicide attempters and prevention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孙淑兰.监护仪给患者身心引发的伤害及护理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2):34-35

    [4]徐丽华.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0

    [5]Gelder,M.G.,Lopez-Ibor,J.J.Jr,Andreasen,N.C,et al. Clinical syndromes in psychiat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收稿日期】2011-06-28, http://www.100md.com(郑铁军 石曼)